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交校一号”的故事,我讲给你听——我校自主研发第一部纯电动赛车竞赛获佳绩

来源: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 发布时间:2016-11-16 访问量:

“交校一号”的故事,我讲给你听

——我校自主研发第一部纯电动赛车竞赛获佳绩

9月初的军训动员大会上,还没穿上外衣的“交校一号”在运动场上刚一亮相,就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追捧,这辆由交校跨部门合作设计制造的第一部纯电动赛车,从此牵动全体交校人的心

119日,“交校一号”不负众望,在“戴姆勒星辉挑战赛”竞赛中,一举夺得季军的佳绩,至此,“交校一号”的故事似乎尘埃落定了。但实际上关于“交校一号”的“前世今生”,大家仍然有许多疑惑,有更多的好奇.在专程采访了“交校一号”创作团队的几位成员之后,我们将为各位带来一个更鲜活,更立体的“交校一号” .

 

故事的开始,源于这份长达19页的“戴姆勒铸星教育——星辉竞赛规则手册”。

20161月:庞柳军副主任拿到这份手册的同时,也接下了一个任务:作为总设计师,组建一个团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制造出一部电动赛车并参加竞赛。这在当时的他看来,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心里是没底的,不确定能否做到,最初的目标是车子能动起来就可以了。”

“这个星辉竞赛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奔驰公司在其合作院校中开展的一项赛事,简单来说就是参赛学校要自己制造一辆电动车,并参加比赛。这种竞赛的出现其实源于德国的职业教育理念——采用项目教学的模式,让师生共同参与,做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比如这个项目,涉及到的知识、技能都是跨专业的,汽车制造、机加工、外形设计等等。”

“当初自己设定名次目标了吗?”

“第六名吧。”

“总共几个队伍参加比赛?”

“按规定有七支队伍(其中一支队放弃参赛)。参赛队伍里面我们是唯一一个中职学校,其他五个全是高职院校。”

 

拿到任务后,首先是确定车架的设计方案,接着将设计方案变成设计图纸。

庞柳军副科长向黄凌老师求助,请他帮忙出图纸。这时已经临近放假。

黄凌老师默默地领了任务,默默地利用春节时间反复修改设计图。

“黄凌老师什么话都没说,只是领了任务就很投入去做,期间反复跟我沟通,开学不久就把设计稿定下来了,可见整个春节期间都是在做这个工作。真的很值得敬佩。”(庞柳军原话)

 

4月份,“交校一号”的骨架子出来了!

(车架设计:第一版)

(车架设计:第二版)

(车架设计:第三版)

 

制造“交校一号”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问起这个问题的时候,庞副主任笑了笑,说出了一个让人动容的回答。

“最大的困难,就是一切都是困难。”

“怎么说?”

“你不知道接下来会遇到的是什么,任何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没有人能解答你的疑惑。维修跟制造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能举个例子吗?”

“比如轮胎转角问题。我们一开始设计的轮胎出现转角过度的问题,既摩擦轮胎,又影响速度。怎样获得合适的转向角?没有人知道。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只有自己去查资料,弄懂它,先从别人的论文中找到理论依据,然后不断尝试修正。”

“如何把车子安全运到比赛现场,也折磨了我几天,光是泡沫加木箱打包肯定是不保险的,物流公司不愿承担打包受损的风险,要我们自己打包,最后我参考了拖车的固定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有没有算过这个过程自己查阅了多少文章?”

“大概二三十篇论文吧。”

 

余凯老师负责整个车子的外观设计。

不知道各位是不是跟小编一样“门外汉”地认为外观设计就是给车子喷个漂亮的颜色,采访了余凯老师之后,才发现远不是这么回事——要好看,还要考虑散热,要考虑风阻,还要亲自动手——整部车的外壳建模,都是余凯老师亲自一块块钢板剪下来拼接的。

谈到这段时间的付出与早出晚归,余凯老师表示很感谢家人的支持,也特别提到一位校友,95届的杨松友,他知道我们的项目后,极力支持,交校一号的轻量化碳纤车壳和eddy碳纤座椅就是他和我们的老师一同研发的。

 

8月份上旬,交校一号进行第一次试车,着车成功。

8月份下旬,交校一号第一次坐人试驾,试驾成功。

车手的人选也尘埃落定了——奔驰班的班长,游成凤同学。

与游成凤同学一番访谈,小编感觉这是一个无比清楚自己目标,全身写满“坚持”两个字的学生——“老师,你无法想象我初中的时候是怎么混日子的,课都不去上,但是踏入交校的那一刻开始,我就知道,我必须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必须改变了。”

“交校一号的整个创作过程你几乎都参与了,老师们说你的参与度达到70%,有什么收获吗?”

“收获肯定非常大,很多时候遇到难题,感觉无法解决了,可是最后总还是能想到办法;而且我明白了任何事都最佳解决方案,一定要多去尝试,比如减震器的摆放位置,我们尝试了两三个星期才确定下来。”

“作为交校一号的车手,你是什么样的感觉?”

“我的感觉就是要保持好心态,争取拿到最好的成绩。”

“有没有觉得特别光荣?”

“奔驰班还有两个同学,黄远峰跟雷路钦,也跟我一起坚持到了最后,其实我们都是一样的,我能当车手,也仅仅是因为我正好有驾照,而且身形合适。”

 

整个创作团队欢欣鼓舞,感觉努力了九个月,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刻,但是——

没错,就像所有峰回路转的电影剧情,落幕之前总有个转折,

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102号,欢快的国庆假期刚开始,负责车子外观设计的余凯老师突然收到庞副主任发来的噩耗:“交校一号”在充电过程中电池自燃,整部车子烧得只剩下骨架子。

此时距离比赛开始,仅有一个月时间。

“知道这个消息后是什么反应?”

“第一反应是马上确认烧毁程度,距离比赛开始只有一个月时间了,怕来不及。”

“烧得严重吗?”

“除了车的钢架,其他的基本都要重头来过。”

“大家都挺受打击的吧?”

“感觉不可置信、懊恼、紧张、担忧,士气一下子低落下来。”

怎么办?

更彻底的投入、更严重的早出晚归、更细心的操作、更全面的思考——

 

1019日,交校一号开始喷漆。

1023日,交校一号套上外壳。

1024日,交校一号剪彩,正式亮相(从此圈粉无数)。

1110日,交校一号亮相北京兴隆卡丁车场,完成赛程30圈,共21公里,最快圈速66秒,最快圈平均速度达每小时36公里,一举拿下季军,外形也颇获赞誉,成为主办方开场短片中唯一亮相的赛车。此次出战,内涵与颜值并存的交校一号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交校一号这个名称并不是官方发布,印象中是某位老师喊出来的,后面大家都用上了这个名称,作为总设计师,不知道你满不满意这个名字?”

“呵呵,大家叫这个名字,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是交校第一部自主研发的电动车,第二个,始于全世界第一部车就是奔驰公司出产的,当时就叫奔驰一号。这个名字还是不错的。”

“最后还想为广大关注交校一号的师生们谋点福利,交校一号回来后,师生们是否有机会试驾呢?大家都跃跃欲试。”

“可以。回来后根据学校安排,可以组织试驾。”

“对驾驶员有什么要求吗?”

“首先必须要有驾照,另外,要看身形, 太胖太高大估计坐不进去。”

“比赛结束了,回顾这整个过程,还有没有什么特别想说的?”

“事非经过不知难,但事非经过也不知易。收获很多,特别想跟整个团队说声谢谢。这个过程涉及到很多人,也许当中有些人参与程度不深,但是只要有需要,哪怕就是一个小零件的焊接,他们都十分积极、快速地回应,没有他们,这个任务完成不了。”

团队名单:

庞柳军、余凯、黄凌、谢明、黄小镇、刘健锋、武剑飞、林夏武、陈楚文、李军、黄鉴全、谢克勇、何荣尚、关焯远、邓集华、许正恒。

 

交校一号的故事,已经暂告一段落。

可是交校人的精神、交校人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粉墨登场。

 

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办公室

20161114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