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发动机控制系统检测与维修》市级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简介

来源: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 发布时间:2018-05-31 访问量:

课程介绍:

课程所属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设立于1964年,是广东省重点专业,国家级重点建设示范专业,现在校生人数3300多人,汽车类专业教师70余人。实习场地24000平方米,专用实验实习设备总价值近4600万元。经过四十多年的探索和积淀,该专业形成了具有明确培养目标定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培养方案。自2003年开始进行模块化课程改革以来,全面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探索并实践了“学中做”,“做中教”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在全国率先探索研究“工作过程系统”课程,完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编写了专业课程方案和11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检测与维修》精品课程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积累了课程建设经验。

《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检测与维修》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借助维修资料,制订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检测、维护、故障诊断和修理作业计划,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上述计划并检查反馈。

本课程采用了工学结合这一不同于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是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为基础,其基本特征是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组织学习过程。这种课程模式强调课堂教学应做到“学生有学习空间”、“教师角色的多元化”、“学习目标的工作化”、“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学习过程的行动化”、“评价反馈的过程化”,要求学生在工作页的指引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里,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主动完成源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任务,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认同感。

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外观检查、电子控制单元的电源电路的检测与维修、曲轴位置传感器的检测与维修、空气流量传感器的检测与维修燃油供给系统的检测与维修、氧传感器的检测与维修、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检测与维修温度传感器的检测与维修、电控点火系统的检测与维修、电子控制点火提前角的检测与维修、怠速控制系统的检测与维修、排放控制系统的检测与维修、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检测与维修和利用自诊断系统诊断发动机故障共14个学习任务。

本课程具备以下几个特色:

1.开发理论先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本课程是采用最先进的BAG课程开发理论开发的,采纳工作页作为课程的呈现方式和载体,做到“教、学、做”一体,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载体,重点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学习能力、工作服从性、工作责任感等关键能力,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工作过程知识、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综合考评。

2.课程来源生产实际,课程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课程是建立在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的基础之上的。其学习任务是企业实际工作情景转化而来的,具有极强的实用性。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非常贴切,课程目标定位为学生能胜任汽车售后服务4S站的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检测与维修工作,能快速规范地进行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的一般检查和维护,对系统故障作出基本判断,对常见故障能进行就车维修及更换故障元件。课程目标符合企业生产实际,中职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达到该目标。

3.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课程内容先进实用

课程开发小组充分利用学校与丰田、通用的校企合作平台,获取丰田、通用等汽车品牌国内最先进的汽车维修资料,项目组教师多次接受企业培训,进入相关品牌的汽车4S店参加生厂实习,从而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国内汽车维修技术几乎同步。

4.硬件环境、教学资源共同建设,拓展学习空间

项目组依据“模拟实际生产环境”、“关注教学功能的实现”、“同步建设管理条例与硬件设施”、“兼顾设备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区分学校与企业的教育功能”和“学校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交融”6个原则,建设了集集中教学区、分组教学区、资料查询区、工具存放区为一体的技能教室,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环境中主动学习。

此外,工作页的学习材料,要求技能教室应提供大量与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检测与维修相关的参考书、维修资料、电子资料等。为此,我们开发了课程教学资源库,构建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资源上,做到了教材、学材互为补充,软件、硬件相互配套,纸质、电子资料和网络资源共存。这种多维度、多形式的的学习媒体,大大拓展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空间。

5.教学管理机制健全,学生学业评价方法科学

为保障课程顺利开展,学校制定了《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管理办法》、《技能课室管理细则》、《工学结合课程学生学业评价方法》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模块教学工作指引》等教学管理制度。上述机制的建立,实现了一体化技能教室“5S”行为管理,提升了实验室管理效果,加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规范了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实践,实现了教学管理的过程性和动态化。

在学生学业评价方面,我们依照《工学结合课程学生学业评价方法》,将学业评价贯穿至整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投影等方式,将学生的学习评价表实时展现,及时反馈。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过程评价结果,反思教学、学习效果,实时调整教学进度。在评价方式上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3个方面,在强调学生评价的主体性的同时,引入激励约束机制,确保评价的客观性。

经过3年的开发与实践,本课程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在学生培养方面,教学效果良好,近3年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屡创佳绩,共获全国一等奖5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1个,所有参赛选手均获得三等奖以上奖项的优异成绩。毕业生供不应求,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90%以上,在奔驰等汽车4S店就业的就业率高达60%。毕业生融入企业快,成长迅速,2012年以来,7名毕业生在全国的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前3名的优异成绩。

  在师资团队培养方面,本课程组中的6位学校教师均为本课程开发和教学的骨干力量,一直担任本课程的主讲教师或校企合作中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检测与维修课程的培训讲师。通过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极大地促进了课程开发组成员的成长。陈高路、蔡北勤老师在全国说课比赛及学习任务设计比赛中获得一等奖,陈高路、曾晖泽老师多次指导我校学生在全国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王海、刘桂松老师分别是学校东风雪铁龙校企合作项目、一汽大众校企合作项目的主讲教师。项目组教师多次应邀去省内外进行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1名,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1名、广州市优秀教师1名、广州市优秀班主任1名。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